山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发布时间:2025-02-24 15:44:28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初夏时节,顶着近40度的高温,冠县兰沃乡韩路村党支部书记冯俊奎开始了新一天的巡园——30万棵梨树已经挂果,等待着金秋时节的丰收。与别处的梨树不同,这片梨园长在曾经几乎寸草不生的沙地上。“这里是黄河故道 。

初夏时节,沙进人退顶着近40度的山东山水沙系高温  ,冠县兰沃乡韩路村党支部书记冯俊奎开始了新一天的统筹统治退巡园——30万棵梨树已经挂果 ,等待着金秋时节的林田理实丰收。与别处的湖草梨树不同,这片梨园长在曾经几乎寸草不生的现由沙地上 。“这里是到绿黄河故道 ,过去种什么都很难种活 。进沙我父亲那一代治沙,沙进人退让沙地里长出了林海 ,山东山水沙系我们这一代不仅要治沙 ,统筹统治退还要致富 。林田理实”冯俊奎说  。湖草昔日黄沙滚滚的现由冠县  ,如今已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到绿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我省沙化土地分布范围广,省内13个市的75个县(市、区)被列为全国沙化土地治理区 。近年来 ,我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恢复  ,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改善沙区生态环境 ,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黄河故道所经之处  ,形成了沙化土地54.74万公顷,占全省沙化土地的81.09% ,是治理土地沙化的主战场。在聊城 ,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地、涝洼和沙碱荒地 ,俗称西沙河、北沙河、东沙河。冠县黄河故道沙区就是西沙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树才能固沙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冠县发出了“以毛白杨为主大搞育苗生产”的号召 ,队队有苗圃 ,户户有苗畦 ,很快形成了规模 。“平沙丘并不简单 ,要将沙层下面的土翻上来,才能栽树,工作量很大、很辛苦 。”父辈的辛劳,印在了冯俊奎脑海中 。经过持之以恒治理沙地,黄河故道终于披上绿装 。光绿起来不行 ,还要富起来 。气候干燥 ,水质盐碱 ,土壤沙化,在这样的土地上怎么才能种出致富果?要把叶子变成“票子”,树种的选择很重要 。“父亲那一辈广泛筛选,发现梨树最容易种得活 、长得好。”冯俊奎说。梨耐寒 、耐旱 、耐涝、耐盐碱 、根系发达的特征让它们得以适应黄河故道的土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梨树在韩路村大规模扎根。几十年规模化种梨,梨产业逐步成为韩路村的经济支柱。2022年,全村960户村民 ,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有300余户。毛白杨、刺槐、梨、苹果、樱桃……冠县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发展特色产业的经验 。“在沙化土地区域前沿营造防护主林带 ,建设200亩大小的生态防护型用材林网格。同时根据沙地或盐碱地性质 ,在裸露的土地上种植榆树、毛白杨、刺槐等树木,网格内栽植樱桃、梨等经济林 。”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景臣介绍 。在一个个“网格”的协作下,截至2022年底 ,冠县林果面积达40万亩,其中用材林24万亩,果树16万亩 ,年产各类果品40万吨。林茂粮丰 。黄河故道沙区环境发生历史性转变,群众生产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气象部门监测,目前聊城区域性沙暴不再出现 ,大于8级以上的大风很少出现,灾害天气明显减少,小麦受干热风影响次数较上个世纪末减少90%以上、小麦倒伏减少80%以上 。”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李其超说 。如今的黄河故道林海莽莽 ,多年的碱洼树茂粮丰 。“十四五”期间 ,全省沙化土地治理任务为5万公顷,其中黄河故道沙地综合治理区4.05万公顷。记者从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了解到 ,目前我省正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 ,对符合条件的生态防护林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大众日报)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